2006年11月1日,星期三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十五版:人物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一个人民代表的精神高地
胡菁

  被称为“小巷总理”的宁波市海曙区人大代表戴凤娥,从关注民生小事做起,积极履行代表职责,受到了百姓的交口称赞。她是2004年度宁波市劳动模范之一,她还被群众提名为近5年对宁波最具影响力的50位知名人士之一。

  接待日迎选民
  每月21号,是戴凤娥的“区人大代表接待日”。
  今年4月21日,一位50多岁的阿姨走进居委会,没进门就喊:“戴阿姨,今天是接待日,我有事找你。”
  来人是澄浪社区居民张阿姨。她反映,南永宁巷铁路桥施工建设,从4月20日起车辆禁止通行,4月30日行人也禁止通行,这给居民的日常生活、工作带来很大不便。她要求戴阿姨向政府反映,解决两个问题:居民出行大多要从小南海柳汀桥通过,但小桥有台阶,推车不方便,要求浇灌水泥坡;在台阶处要分别浇灌推车和人行两股水泥道。
  “你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非常好,是为大家着想。”戴凤娥随后立即与铁路建设单位联系,很快解决了问题。
  当天又有居民来反映,拆迁地段有不少“破烂王”在偷自来水管,还未签订拆迁协议的居民感到很不安全。
  戴凤娥说:“居委会已经组织拆迁地段那边的居民成立了志愿者巡逻队,劝阻‘破烂王’进去。拆迁过程中政府拆迁部门如何更好地保护居民利益,我可以在区人代会召开时发动代表提议案或建议,促进政府有关部门改进工作作风。”
  来反映情况的居民看到自己的意见被戴凤娥认真地写进了笔记本,满意地起身回家。那天下午,戴凤娥接待了3位选民。
  “通过区人大代表接待日联系选民群众,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,这是我必须做的份内事。”戴凤娥说。“更多的民声,需要深入到居民身边去倾听。”
  今年人代会期间,戴凤娥就政府拆迁部门如何更好地保护居民利益问题,郑重地递交了一份建议。

  唠家常访民情
  戴凤娥刚当人大代表时,不知道怎样去了解民情、反映民意。她想了一个办法,在写字台上放一块红色的小牌子,上面写着“谈心角”3个字。居民有事找她,或是有意见、建议向政府反映,随时可以和她面对面交谈。“谈心角”成了居民倾泄苦恼和求援解困的平台,也成为她了解民意的一个窗口。
  那时候,她常常腋下夹一个老式人造革袋子,里面放一支笔和一个小本子,一家一户地走访,一点一滴地记录。
  有时,她早晨帮张家引火生煤球炉子,中午坐在李家门口帮着择菜剥豆,下午又在另一个居民家抱抱小孩。一面帮助做做家务,聊聊家务事,一面听听居民的意见和建议。小本子越记越厚,记满了,她就用一两天时间把记录的内容好好理一理,归归类。然后,换上一本新本子。
  就是凭着这样的笨办法,她硬是走遍了辖区内的每一户人家。20多年过去,这样的记录本换了一本又一本。
  澄浪社区有3个新小区、两个老小区,2760户约7000余居民。2001年1月10日澄浪社区成立时,人称“下只角”,环境脏乱差,群众意见大。身为区人大代表、社区党委书记,戴凤娥认真调查研究,倾听居民提的意见、建议,最后总结出修路、修灯、搬垃圾这3件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“大事”。
  接下来,戴凤娥就忙着和居委会干部一起跑政府有关部门,甚至以人大代表的身份找分管副市长,一句话:修好水泥路,装上路灯。同时,她组织居民自己动手,一起清除生活区中的垃圾。不久,一个环境优美的新社区呈现在居民们面前。
  澄浪社区内有一个公交车站的终点站,但没有候车亭。2003年初夏,连续高温,太阳底下,候车的乘客有的蹲在地上拿张报纸遮在头顶,有的打着阳伞焦急地转来转去。
  公交车的终点站离社区居委会不远,听到乘客怨声载道,看到居民候车被太阳晒得无处可躲,戴凤娥急得跑到公交公司去商量。人家坦白地说:“戴书记、戴代表,不是我们不帮忙。你们那里原本就没打算设终点站,就是你当年为了方便居民,人代会上几次提意见,又一趟趟跑,我们好不容易才特批出来的。现在公司效益不好,造候车亭我们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!”
  戴凤娥回到社区居委会后建议:“没有候车亭,我们自己造。”她率先捐款500元。其他支部成员也纷纷解囊。消息传出后,居住在社区内的在职党员和辖区单位党组织也积极响应,居民们也不甘落后。不到一星期,大伙捐款1万余元。
  很快,由居民捐资、设计的“澄浪亭”和大树下的“众乐廊”完工了。竹亭子,竹长廊,既方便社区内外乘客候车,还为社区添了一道风景。

  动真情排纠纷
  2005年是澄浪社区的“拆迁年”,两个老区400多户居民的老房子和有些单位的新房子因市政建设面临拆迁。一时间,居委会办公室天天人如潮,因为拆迁安置问题未如愿,许多居民到这里,有的吵、有的骂、有的哭,有的张口要赔偿。年轻的居委会干部忍不住了:“又不是居委会要拆屋,要找也该找拆迁办嘛。”居民扬言要集体到市政府上访,拆迁办的干部没办法了,非要请戴代表出场。戴凤娥面对大家说,我是区人大代表,有义务反映大家的要求。拆迁是大事,但具体的经济补偿还是由我们协调吧。
  去年台风特别多,拆迁前签协议那些日子,适逢两次台风降临宁波。戴凤娥和居委干部一家一户地劝说老房子的居民到居委会办公室“避风”。办公室外风大雨急,办公室内灯火明亮,戴凤娥和干部们扶老携幼,又是倒茶,又是切西瓜。拆迁户们心软了:“戴阿姨,你们也不容易,只要拆迁办讲道理,我们就同意搬。”
  不知道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,戴凤娥眼睛红了,嗓子哑了,但看着已经签订的拆迁协议,她总算喘了口气。一些老住户搬家时,她和居委会干部还去送行,车上车下,眼泪汪汪,只听一声声“有空一定回来看看”,不知道是搬走的人喊的,还是留下的人说的。
  今年6月12日夜里10点,一辆装着十几吨水泥的大货车要通过小区内的一座小桥,被50多位居民拦在桥头。开车的说,这是造铁路用的,耽误工期谁也担当不起,一定要强行通过。居民说,近日天天有大货车过桥,桥被压塌谁负责?居民怎么出小区?一定不让通过。
  双方僵持不下,有人想起了戴凤娥。她与街道、社区干部们赶到现场,劝说了几个小时,双方都不肯让步。戴凤娥指着桥头那块写着允许载重2吨的牌子说,既然桥面承载能力只有2吨,这十几吨重的货车肯定超过了桥的负荷。除非质量鉴定部门认可,那就把牌子换下来,让居民放心。
  她劝说情绪激动的居民:“人大代表的确应该为人民发言,但一切要依法行事。现在是法治社会,法大于天。”布满血丝的双眼,略带沙哑的嗓音感动了人们,到第二天凌晨3点多,人群散开了。戴凤娥回家后一直合不上眼,早晨不到8点,她又赶到社区办公室,四处打电话联系有关部门,防止事态扩大。